玖月——菊花 陶淵明

玖·菊月

寒露:鴻雁來賓·雀入大水為蛤·菊有黃華

霜降:豺乃祭獸·草木黃落·蟄蟲咸俯

九月被稱為“季秋”。此后即入冬,萬木枯朽,因此九月又叫“朽月”。

農歷九月有兩個節氣,寒露和霜降。自立秋之后,天氣漸涼,霧水被凝結成微涼的露珠,蟲鳥悵然,花木蕭瑟,寒意開始四處蔓延流轉。到了月末,寒冽的空氣凍霧為霜,直襲那飄零的落葉和新出的枝芽,仿佛要將生命一并泯滅,宣告一季枯黃。九月也叫“霜月”,霜月的秋色最深,古老的《詩經》中表達了這種無以名狀的惆悵:“蒹霞蒼蒼,白露為霜。所謂伊人,在水一方!闭f的是蒼蒼的濃霜將蒹霞涂抹成一片雪白,守望的伊人被遠隔在茫茫的秋水之上。

月令花:菊花 季秋之月 有黃華

九月里,最亮麗的風景莫過于陶君那一院菊黃。九月在眾花零落的時候,菊花卻開得正好,迎來了他們最絢麗的生命時光。九月又叫叫“菊月”,《禮記·月令》篇中記載:“季秋之月,鞠有黃華!本霞淳!熬稀庇懈F盡之意,元稹的《菊花》詩中“不是花中偏愛菊,此花開盡更無花”意味著菊花之后再無花開。因此,這種開于九月的花故就被叫做“菊花”了。

菊花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,其根在冬季時并不會枯死,而是在地下靜靜地休眠,等到來年重新生長出一輪新的枝葉,不需再重新播種。菊花之莖直立挺拔,喜分枝,因此,一株便可成叢,一叢便可成景。在中國已有三千多念的栽培歷史,品種多達千余種。作為花中四君子之一、中國十大名花之一,它真的是實至名歸,無可厚非。

花神:陶淵明

獨立蔬籬 逍遙翁

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!蹦鞘窃诠400年前后,如煙的霧靄繚繞的廬山腳下,住著一位老人,他與妻子親耕于田,于園中侍花弄草,儼然農人,他開創了中國的田園詩風,他就是東晉詩人陶淵明,被人們譽為菊花花神。

陶淵明,字元亮,自號五柳先生,陶淵明的家世很是顯赫和尊榮,可是在他八歲的時候,父親不幸去世,十二歲的時候,母親也去世了,是外公把他帶大。外公在當時是位名士,“行不茍合,年無夸矜,未嘗有喜慍之容。好酣酒,逾多不亂;至于忘懷得意,旁若無人”。這種灑脫不羈的性格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。陶淵明有過十三年的仕途生涯,但每當需要在出仕和回歸間做選擇的時候,他總是義無反顧地選擇回歸本性,過一種自在的生活。

與陶淵明一生相伴的,除了詩歌、飲酒就是菊花。陶淵明以菊為伴,在江西故里以藝菊自娛,親手營造出“秋菊盈園”的景象。他“嘗九月九日出宅邊菊叢中坐,久之,滿手把菊”。他在菊花叢中坐著坐著,忘記了時間,對著菊愛不釋手,并吟誦著“秋菊有佳色,褒露掇其英”的詩句。陶淵明找到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,并為后世文人樹立了一種新的生存榜樣。

在儒家提倡的學而優則仕的指引下,歷代文人都希望能走上仕途之路,仿佛非仕若死,生活就沒了意義。而陶淵明冷眼觀看,他認清了社會的本質,雖然知道想要改變太難,卻并沒有失去對于美好社會的希望。他隱逸南山,種菊賞菊飲酒耕田。其實是表明自己的理想,仕與不仕,不是關鍵。菊花,是遠離塵俗、孤芳自賞的隱士生活的寫照,也是詩人潔身自好、高標獨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。

李白很仰慕陶淵明的詩作和人品。他在《戲贈鄭溧陽》中寫道:

陶令日日醉,不知五柳春。

素琴本無弦,漉酒用葛巾。

清風北窗下,自謂羲皇人。

何時到栗里,一見平生親。

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時,離陶淵明的家鄉潯陽很近。于是他就去拜訪陶淵明的故居。他在《效陶潛體十六首》中寫道:

先生去我久,紙墨有遺文。

篇篇勸我飲,此外無所云。

我從老大來,竊慕其為人。

其他不可及,且效醉昏昏。

歐陽修盛贊陶淵明的《歸去來兮辭》說:“晉無文章,唯陶淵明《歸去來兮辭》!彼說:“吾愛陶淵明,愛酒又愛閑!

蘇東坡一生把陶淵明當成良師益友,不但愛好其詩,更仰慕他的為人。他曾這樣評價陶淵明:“欲仕則仕,不以求之為嫌;欲隱則隱,不以去之為高。饑則叩門而乞食;飽則雞黍以迎客。古今賢之,貴其真也!

梁朝昭明太子蕭統仰慕陶淵明的才華,對他的詩文愛不釋手,為他編寫了總過文學史上第一部文人專集《陶淵明集》,才讓后人能夠全面系統地了解他。

一個人有魅力才會有追隨者,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擁有人格魅力的人。他和他的社會不同步,他把生命尊嚴和喜好放在首位,并擁有了生命的獨立自主性。他不是為了與眾不同,他是真的與眾不同,就像他愛他贊的菊一樣—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,艷于百花凋后,不與群芳爭列,這是菊的品性,也是菊花花神陶淵明的品性。